
医疗设备外观设计注意事项
医疗设备的外观设计不仅是工业美学的体现,更是保障设备功能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在医疗场景中,设备需同时满足医护人员高效操作、患者使用舒适、环境适应性及法规合规性等多重要求。以下是鲸禧设计的小编结合网络整理从专业角度梳理医疗设备外观设计的核心注意事项。
一、人机工程学: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操作友好性
界面布局:控制面板、显示屏及交互按钮的位置需符合人体自然操作习惯,避免频繁弯腰或抬手。例如,急诊设备需将高频功能键置于触手可及区域。
触感设计:按钮、旋钮的尺寸、形状及反馈力度需适配不同用户群体(如戴手套的医护人员或手部力量较弱的患者)。
无障碍设计:考虑残障人士需求,如盲文标识、语音提示功能或可调节高度的支架。
视觉引导性
色彩分区:通过颜色区分功能模块(如红色代表紧急操作,蓝色表示常规设置),降低误操作风险。
状态可视化:设备运行状态(如待机、工作中、故障)需通过灯光或图标清晰传达,例如呼吸机的呼吸频率指示灯带。
二、合规性与安全性:不可逾越的底线
法规标准
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如IEC 60601系列电气安全标准、ISO 13485质量管理体系)及目标市场法规(如FDA、CE认证)。
警示标识(如高压、辐射)需采用统一符号,并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材料安全
生物相容性:与患者接触部分(如探头、外壳)需通过ISO 10993测试,避免过敏或毒性反应。
耐腐蚀性:医用级不锈钢、抗菌塑料(如含银离子涂层)是常用材料,需定期验证清洁消毒后的性能稳定性。
防误操作设计
物理防护:关键接口采用锁扣设计,避免非授权操作(如儿童误触电源开关)。
软件交互:双重确认机制(如弹出提示框+密码验证)用于高危操作(如剂量调整)。
三、功能性与形式感的平衡
模块化集成
将复杂功能拆解为独立模块(如可拆卸的电池组、耗材仓),通过标准化接口提升维修效率。
隐藏式设计:线缆收纳槽、散热孔需避免积尘,同时保持外观简洁。
环境适应性
抗冲击性:急救设备需通过跌落测试(如MIL-STD-810G标准),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
静音设计:病房设备需降低噪音(如风扇转速控制、减震支架),避免干扰患者休息。
四、品牌识别与情感化设计
企业DNA融入
通过标志性色彩(如GE医疗的蓝色、西门子的白色)或造型语言(如流线型轮廓)强化品牌认知。
定制化UI主题:与医院VI系统匹配的界面配色方案。
患者心理安抚
造型亲和力:儿科设备可采用圆润边角、卡通图案,降低儿童恐惧感。
灯光温度:暖色调灯光(如2700K色温)比冷光更易营造舒缓氛围。
五、可持续性与未来趋势
环保材料
使用可回收塑料(如PCR树脂)或生物基材料,减少医疗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升级预留
预留传感器接口、无线充电模块,为未来AI辅助诊断或物联网连接提供硬件支持。
医疗设备外观设计是科学、艺术与伦理的交汇点。设计师需以“安全第一、功能至上”为原则,兼顾医护人员效率、患者体验及环境可持续性。通过精细化的人机交互研究、严格的合规性验证及前瞻性的技术整合,才能打造出既符合医疗场景需求,又能传递人文关怀的优秀产品。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唯有将用户需求置于核心,方能在医疗设备领域实现真正的创新突破。